Saturday, March 31, 2007

陈老师证道集--《耶稣的比喻四》

四:两等根基(太7:24-27)

一、背景
1.登山宝训
耶稣本要返回自己的家乡拿撒勒(4:13),但在那里他遭受家乡父老及一同长大的人的反对(参路4:16-31),便改道来加利利的迦百农。加利利为巴勒斯坦最北的省分,南北相距55里,东西25里,多外邦人居住。迦百农是其中数一富庶大镇,镇东加利利海,盛产各类海鲜,市集熙攘,热闹非凡,这里又是罗马兵的驻防地(约4:46),可说此镇也是个政治中心。当时,在百姓的心目中,耶稣已经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先知了。耶稣来到人群中间传扬天国的道。当听说耶稣来临,众人都纷至沓来。耶稣就登上山,开口教训人。这就是基督徒所熟悉的“登山宝训”,耶稣所颁布的“弥赛亚法典” ¾¾神国子民的法律,这里可说是《圣经》的中心。“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”中“我这话”就是从第五章至第七章“弥赛亚法典”,也可以说是整本《圣经》的缩影。“所以”是全段“登山宝训”的总结,亦是一个爱心的邀请,期望听众成为天国的子民。

2.谨防假先知
7:22凡称呼我主阿,主阿的人,不能都进天国。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才能进去。 7:22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,主阿,主阿,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,奉你的名赶鬼,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? 7:23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,我从来不认识你们,你们这些作恶的人,离开我去吧。

耶稣在“宝训”中一直强调天国子民该具备的属灵特质与真正的义行,这些早己蕴藏在律法和先知书里,只是犹太人的传统解释将原意歪曲了。因此耶稣说不是整天叫“阿爸,阿爸”就可以进天国,也不是整天奉主名治病赶鬼就可以进天国,而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、“言行一致”的人才可以进天国。因此他一方面矫正传统的错谬,一方面阐释律法的真义,劝勉听众对人对神务要真挚无伪,勉励他们去行道,像聪明的工程师般,把房子建在稳固的磐石上,安全牢靠,不怕任何的冲击,切勿像无知的建筑师,把房屋建在虚无飘渺的根基上,后果将不言而喻、不堪设想了。
二、听道
7: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,好比一个聪明人,把房子盖在磐石上。

作为一个基督徒,首先要存着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“听见我这话”――听道。只有听道,才能理解和明白信的是谁,信的是对是错。只有明白并谨记在心,才能去实行。基督教信仰不单是一种信仰或理念,更是一种关系和生活。因此我们要“听道”。作为初信的基督徒,首先要到教会到小组听道,但是这是不够的。我们要靠着圣灵的引导直接听神讲道,这就是所谓的“读经”了。

2.1读经的好处
读经对于基督徒来说好像呼吸和吃饭,绝对不能少。因为神的话就在《圣经》中,不读经,就没有和神沟通,也就和神没有健康的关系了。读经的作用不胜枚举:

(一)能启示人得救重生:圣经记载神救赎的信息,人因神的话产生信心,而因信基督耶稣能以得救。“但记这些事,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,是神的儿子。并且叫你们信了他,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。”(参约20:31)“你们蒙了重生,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,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,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。”(参彼前1:23)《圣经》可以使你有智慧,因信耶稣基督而得救(参提后3:15)

(二)使人能明白神的旨意:圣经记载了神对信徒及教会所有的旨意,所以信徒要查考《圣经》才能明白神的旨意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,于教训、督责、使人归正、教导人学义,都是有益的。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,预备行各样的善事。“ (参提后
3:16-17)

(三)能使信徒灵命长大:“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,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,叫你们因此渐长,以致得救。”(参彼前2:2)一个婴孩不吃奶就会死。同样,一个基督徒不读《圣经》,灵命就会死,更不说“长大成人,以致得救了”。

(四)能使信徒生活及生命成圣:“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,你的道就是真理。”(参约17:17) 基督徒一生的功课就是“成圣”:使我们的生命越来越像基督耶稣。没有《圣经》的喂养,我们就不明白真理;没有真理在我们心中,很难活出真理的样式来。

(五)能使信徒分辨真理:初期教会“这地方的人,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,甘心领受这道,天天考查圣经,要晓得这道,是与不是”(参徒17:11)。当初在庇哩亚的教会,就是借着查读《圣经》,来分辨使徒所传讲的道理。今天在基督教中间,充满了各种异端教训。人的教导难免有各样的偏差,只有神的教导才是完备无误的,因此我们需要多多查读《圣经》,以免误入歧途。

2.2读经的态度
读经是灵里进食,是听神讲话,也可以说是和神交谈,因此我们不能不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仔细阅读和聆听。

(一)读经前要求圣灵开启我们的眼睛:“求你开我的眼睛,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。”(参诗119:18)没有圣灵的引导,我们根本没办法明白圣经的真意;没有灵的启示,我们根本没办法从读经中得到信心和能力。

(二)要有渴慕的态度就:“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,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。”(彼前二2)要祈求圣灵把感动放在我们心中,能爱慕神的话。没有圣灵在心中燃烧,我们读经时,不是哈欠连连,就是心不在焉,很难读下去。

(三)将神的话昼夜思想:“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,昼夜思想,这人便为有福。”(参诗1:2)神的话若不经过默想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心中,我们就不能明白“神到底透过我们所读的经文,告诉我们什么”,就无法明白神的旨意,更遑论应用了。

(四)将它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:“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,并且时常如此,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,乃是实在行出来,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。”(参雅1:25)信徒一明白神的话,在日常生活就要把它实行出来。否则,就是不顺服,就是白读了。当然神的话,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后,我们才知道他的能力到底有多大,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这些话。

2.3读经的方法
读经的方法有很多,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基本的方法,我们称之为“读经三式”:“走马观花式”、“咀嚼反刍式”和“旁征博引式”。

(一)蜻蜓点水式:首先信徒要按着时间和力量,定一个自己能达到的标准,每天按着次序读《圣经》,目的是要熟悉《圣经》的内容。初信者若是每天读《新约》一章,《旧约》三章,一年就可以将《圣经》读一遍。其次神的话就是生命,所以背诵神的话,使信徒有神的话存在心里,使他有信心和亮光。“当用各样的智慧,把基督的道理,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。”(参西3:16)由于这种泛读的方式“不求甚解”,因此我们称之为“蜻蜓点水式”。

(二)咀嚼反刍式:也是用生命读经的方法,是借着读经来亲近神,得生命供应,因为经上说:“人活着,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。”(参太4:4)此种方法是注重得圣灵的感动和启示,所以不重在解释,故避免使用注释书。对于初学者不妨以新约或诗篇、箴言为材料,按次序,每天读一章或半章,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的,带着仰望主的心,留意圣灵的感动来读;并找到有特别感动的经文,重复朗读并默想,用心灵与思想来接受神藉此段经文所给予的启示、感觉及教导。由于它的缓慢接纳和反复默想,我们称之为“咀嚼反刍”:可分为默读、朗读、背诵、祷告、静默等几个步骤,是基督徒每日灵修中必备的功课。

(三)旁征博引式:《圣经》新旧约共有六十六卷,每一卷都有它的著者、受信者及主要教训,我们可以查考知道其内容。《圣经》也记载许多圣徒的生平及对教会的信息,我们查考他们的生平可以得到神对待信徒及教会的原则。《圣经》中论到“天国”、“永生”、“罪”、“世界”、“肉体”、“信心”、“圣灵”、“祷告”等,都有一定的意义,我们若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分析,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中的真意,就可以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和谬误。一般基督徒《圣经》根基和生命经历都不够,无法自己研读,最好找一些可靠的研经参考书如《灵修版圣经》、《基督教神学》、《系统神学》、各卷《圣经》的解经书等,对《圣经》进行深入地研究。这种方式重在研究、考查、综合等,因此我们称之为“旁征博引式”。




三、行道
7: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,好比一个聪明人,把房子盖在磐石上。7:25 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总不倒塌。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。 7:26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,好比一个无知的人,把房子盖在沙土上。 7:27 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就倒塌了。并且倒塌得很大。

“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,好比一个聪明人,把房子盖在磐石上。”“我这话”指主耶稣在马太五至七章里所说的话,也就是启示神旨意的话。主的话是天国子民生活和工作的磐石和根基。我们听了主的话就去遵行,就是把我们的一生建造在主话的根基上。因为神的话如同磐石,永远安定在天(参诗119:89),我们必须以神的话为根基,才能有坚固的建造,才能经得起各样的风吹雨打(试炼、试验和试探),雨淋,水冲,风吹,撞着那房子,房子总不倒塌(“雨淋”象征从神来的试炼;“水冲”象征从人来的试验;“风吹”象征从撒但来的试探)。相反地,“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”,好像白听了,这些人是“无知的人”,忘记了冬天的大雨大水,而把房子盖在沙土上(犹太地通常是夏日干旱,冬天则大雨大水,人们盖造房子多是在夏天,和中国正好相反),考验来时,必然跌倒。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若是以人意而非神的话为根基,就经不起各种环境的考验,是要倒塌受亏损的,并且所受的亏损必定很大。不只在今世要受亏损,在来世还要受亏损(参林前3:15)。

在我们《新华字典》里的“听话”,不单单指“听别人讲话”,更引申为“顺服讲话的人,照着听的去做。”同样,我们听了神的道,也要顺服并照着去做。正如《雅各书》所说的:“我的弟兄们,若有人说,自己有信心,却没有行为,有什么益处呢?这信心能救他吗?若是弟兄,或是姐妹,赤身露体,又缺了日用的饮食,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,平平安安地去吧,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。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,这有什么益处呢?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。”(参雅2:14-18)头脑中有真理固然重要,更重要的是“去行”;单有信心是不够的,也要有信心所带出的行为,这好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,缺一不可。因此,我们不但要“听道”(读经),而且要“行道”,让圣灵在我们身上结出九种果子来。

2.1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
现实生活清浊不分,忠奸不明,燕鹊与鸿鹄共处一堂,基督徒在世间走灵程可谓险阻处处。惟有靠着圣灵顺从圣灵并立志照着神的话去行,基督徒才能做到“处淤泥而不染”。我们靠圣灵得生,也要靠圣灵行事为人,才能让圣灵在我们身上结出义果:圣灵所结的果子,就是仁爱,喜乐,和平,忍耐,恩慈,良善,信实,温柔,节制。这样的事,没有律法禁止。(参加5:22-23)这样才能超越污浊的现实,超越旧人的局限,奔走属天的道路。
(一)仁爱: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,也是基督教的核心。耶稣说:你要尽心,尽性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这是诫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爱人如己。这两条诫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。(参太22:27-40)没有哪本书籍或宗教书籍能像《圣经》这样对爱做如此完备地诠释: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爱是不嫉妒。爱是不自夸。不张狂。不作害羞的事。不求自己的益处。不轻易发怒。不计算人的恶。不喜欢不义。只喜欢真理。凡事包容。凡事相信。凡事盼望。凡事忍耐。爱是永不止息。(参林前13:4-8)因此作为基督徒,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发自“爱心”,同时,用我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我们爱神爱人的心。

(二)喜乐:这里的喜乐当然也有开心、快乐、愉悦等含义,更蕴涵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平安和愉悦,是圣灵所赐的特殊礼物。“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,却是爱他。如今虽不得看见,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,满有荣光的大喜乐。”(参彼后1:8)可见基督徒的“喜乐”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,是超然神性之一:因为有神的同在,基督徒可以在困难中喜乐,可以在逆境中喜乐,可以在失败中喜乐。因此,作为基督徒,我们有神的同在和帮助,有永恒的盼望,我们要常常喜乐,凡事喜乐。

(三)和平:这里的和平是平安、不忧虑、不冲突的意思。神是我们的避难所,神掌控一切,因此作为基督徒应该凡事“平安”,不用忧心忡忡,因为我们的需要神都知道。我们的神也是和平之君,因此在遇到冲突时,我们也要学他的样式,以德报怨,以善克恶,在吃亏忍耐中和人和睦共处,尽量做到“不要毁谤,不要争竞,总要和平,向众人大显温柔。”(参多3:2)

(四)忍耐:有人说:忍字心头一把刀。现代人浮躁而急躁,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后,马上暴发或投诉,要忍耐谈何容易!但神说:“惟有忍耐到底的,必然得救。”(参太10:22)“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。看哪,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,直到得了秋雨春雨。”(参雅5:7)在地上过天属天的生活的确不容易,但是耶稣已经得胜了。我们也可以靠着主吃亏忍耐,在世上发光作盐,为神做见证。

(五)恩慈:恩慈是指恩惠和慈爱的意思。作为基督徒,“我们从前也是无知,悖逆,受迷惑,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,常存恶毒(或作阴毒)嫉妒的心,是可恨的,又是彼此相恨。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,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,他便救了我们,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,乃是照他的怜悯,借着重生的洗,和圣灵的更新”。(参多3:3-5)可见基督徒要“恩慈”别人因为神先“恩慈”我们。我们不但为自己活,更要怀着一颗慈爱的心恩慈他人。

(六)良善:良善也就是“好”的意思。连不信的人也知道“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”,积极“行善积德”,基督徒更要做个“好”人,多做“好”事。当然基督教中的良善和世俗的不一样,耶稣说只有上帝是良善的,其他人都是罪人。当我们信神后,因信称义,有了上帝的性情,成为良善。因此作为基督徒“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。或是彼此相待,或是待众人,常要追求良善”;(参帖5:15)“又要嘱咐行善,在好事上富足,甘心施舍,乐意供给人”(参加6:9);“我们行善,不可丧志。若不灰心,到了时候,就要收成。”(参提前6:18)

(七)信实:人无信不立。作为基督徒,一定要忠诚、诚实、守信用。因为神是信实守约的神,我们也要学习他的样式:已经承诺了别人的事情,一定要做到;已经立了契约的,一定要完成契约中自己的责任;不弄虚作假、坑蒙拐骗;做到顶天立地、光明磊落、言出必行。

(八)温柔:温柔是温和柔顺的意思。耶稣心里柔和谦卑,他告诉我们学他的样式,“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”。现代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,缺少绅士风度,没有礼让精神。但神告诉我们在待人接物中要“温柔”。“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。言语暴戾,触动怒气。” (参箴言15:1)“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 ,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,就要常作准备,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。”(参彼前3:15)基督徒要靠着圣灵在行事为人中“以柔克刚”。

(九)节制:节制也就是自我控制、适可而止的意思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人无法抗拒食物,吃得肥胖臃肿;有人克制不助购物的欲望,结果债台高筑;有人酗酒吸毒,不能自拔,这些都是缺乏节制的后果。《圣经》警告我们:除非我们能够驾驭我们的激情,否则它们就会转过头来驾驭我们。 “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,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。你们也当这样跑,好叫你们得着奖赏。凡较力争胜的,诸事都有节制。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。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。所以我奔跑,不像无定向的。我斗拳,不像打空气的。我是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。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,自己反被弃绝了。”(参林前9:24-27)因此我们要靠圣灵的帮助,“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”,做到“凡事我都可行...我总不受它的辖制”。(参林前6:12)

2.2基督徒为人处世的七个原则
虽然我们有十条诫命,有登山宝训,有九种属灵的果子,但是当遇到“灰色地带”时,很多弟兄姐妹还是无所适从:基督徒可以吸烟喝酒吗?基督徒可以到夜总会唱歌跳舞吗?基督徒可以善意地撒谎吗?诸多问题,很难一一罗列,一一澄清。我们只能归纳出以下七个原则,作为基督徒的处世原则,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。作为基督徒,在做任何事之前,先要扪心自问以下七个问题,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,才能荣神益人。

(一)它会不会荣耀神?“无论作甚么,都要为荣耀神而行”(参林前10:31)。如果你做事的动机是要荣耀神,这就通过了我们的第一个原则。如果所想做的事是以“己”为目的而不会荣耀神,那就大可不必做这件事了。
(二)它是不是有益?它会不会有助于我的基督徒生活,我的见证,我的事奉?“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处;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”(林前10:23)。它会不会使我的生活更有益于神和我的弟兄?如果对人对己没有“益处”,我们最好别做这件事。
(三)它会不会造就人?它会不会造就我的基督徒品格,会不会帮助我造就神的教会?“是要造就你们,并不是败坏你们”(参林后10:8)。神极度的关心集中于祂的教会,所以我们应当与祂一同关心教会的造就。如果不能“造就”教会,不能造就教会的众弟兄姐妹,我们最好忘记这件事。
(四)它会不会辖制人?“凡事我都可行...我总不受它的辖制”(参林前6:12)。甚至这件事是合法的事,也会成为我的主人而失去均衡。它吸引我们更多的注意力,使我们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。举例来说,玩电脑游戏本身没什么,属于年轻基督徒正常的消遣。但是如果一个基督徒沉迷其中,忘记读经和祷告,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,我看最好将电脑送给别人,免得你陷入“游戏”的试探。
(五)它会不会加添我们抵挡试探的力量?如果我们一面祈求“不叫我们遇见试探”,一面又自愿地到易受试探的地方,这样的祷告是无效的。任何倾向于使罪、被认为是不洁的地点或举动,都是应该远避的。譬如夜间的娱乐场所,更是龙蛇混杂,诱惑处处,作为基督徒,最好逃避、远离这些地方。
(六)它是世界的特性呢?或是父神的?“因为凡世界上的事,就像肉体的情欲,眼目的情欲,并今生的骄傲,都不是从父来的,乃是从世界来的”(参约一2:16)。如果所要做的事显出较多属世的特性,我们就当尽量避免去作,因为“人若爱世界,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”(参约壹二15)。世界和其中的事物,都不应该占居我们的心。
(七)如果耶稣在世,他是否会这么做?“我心里柔和谦卑,你们当负我的轭,学我的样式,这样,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。”(太11:29)基督耶稣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,一定要问自己:“如果是耶稣在世,他是否会这样做?”“如果耶稣会做,他又是怎样做的呢?”我们默想耶稣这根“标杆”,指向这根标杆,相信在做决定时就不会徘徊彷徨。

四、总结
作为基督徒,神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,是我们路上的光。没有读经,就好像行路没有“灯”“光”,就好像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,是多么危险啊!因此我们要“听道”,要读经。本章简单讲解了读经的好处、读经的态度和读经的方法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没有实践,我们永远不知道神话语的能力,我们就成了纸上谈兵的基督徒,我们更是一个自欺欺神的基督徒,因此除了读经,我们也要“行道”:将神的话实行出来,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将我们的性情圣化为具有“仁爱、喜乐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实、温柔、节制”等神的性情,这样我们就越来越与神的性情有份,越来越像耶稣。当然,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“灰色地带”,有时令基督徒无所适从:到底这可以做吗?到底那样做犯罪吗?本章也提供了基督徒为人处世的七个原则,试图解决“行道”中的一些疑惑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