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浪子的比喻(路加15:11~31)
一、背景
我们只有了解耶稣在讲“浪子的比喻”时的背景,才能明白这个比喻的真正涵义。这就要求我们联系上下文,回到路加福音十五章一节到十节进行研究,并且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。
15:1 众税吏和罪人,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。15:2 法利赛人和文士,私下议论说,这个人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。
1)“众税吏和罪人,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。”这里的“众税吏和罪人”是当时敬虔的犹太人所藐视的一个社会阶层,因为他们或为当时的殖民地政府罗马服务,或被认为没有遵守律法或被律法认为是不洁净的人。“法利赛人和文士,私下议论说:‘这个人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。’”“法利赛人”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,自夸有高度圣洁的生活、对神敬虔、并具有丰富的圣经知识。“文士”是专门抄写并教授《旧约圣经》的人,他们熟悉旧约圣经和古人对律法的解释;他们之中大多数属于法利赛人,但并非所有的文士都是法利赛人。因此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当时犹太人中间的高级知识份子和政治、宗教领袖。因为他们中间大部分能说而不能行,在《新约》中耶稣称他们是假冒伪善的人。当耶稣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认为的罪人在一起时,耶稣就破坏了他们的规矩――“宗教领袖不能和不圣洁的人在一起”。因此他们就私下议论甚至批评耶稣; 相反地, 耶稣作为神, 并没有嫌弃这些被藐视被遗忘的人, 甚至给他们讲道, 和他们一起吃饭, 显示了耶稣无条件地爱他们, 愿意将救恩带给他们。
15:3 耶稣就用比喻,说,15:4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,失去一只,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?15:5 找着了,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,回到家里。15:6 就请朋友邻舍来,对他们说,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,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。15:7 我告诉你们,一个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,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,欢喜更大。
2)耶稣听了法利赛人和文人的议论,就讲了“失羊的比喻”,喻证他为何“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”。一个人有100只羊,不幸却丢失了一只,他心急如焚,安顿好了99只羊后,就匆匆忙忙地去寻找丢失的那只羊去了。当他走遍旷野,询问路人,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那只羊后,他当然会将羊抱在怀中,一边抚摩一边亲吻,最后扛在肩上,逢人就讲:“我的羊终于找到了。”并将朋友和邻居请到家中,分享他“失而复得”的喜悦。世人对他们的羊如此地关心,更何况是天父和天上的众使者呢?耶稣当然也会甘心降世为人,逐个寻找“迷途的羊”,找到后欢喜快乐。因此耶稣和罪人在一起,正是在寻找迷失的羊,将神国的福音带给他们。
15:8 或是一个妇人,有十块钱,若失落一块,岂不点上灯,打扫屋子,细细的找,直到找着吗?15:9 找着了,就请朋友邻舍来,对他们说,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,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。15:10 我告诉你们,一个罪人悔改,在神的使者面前,也是这样为他欢喜。
3)接着耶稣又讲了一个比喻: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有一串十块钱串成的妆饰品挂在头上,这串饰物代表订情信物,虽然它本身的价值不大,但在配带它的女子心中,则视为无价之宝,因此在睡觉前总要数算数算。这晚,她突然发现丢失了一块钱。女子当然会心如火燎,马上点上油灯,打扫房屋,仔细地找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!喜悦之情溢于言表!她马上不顾一切冲出去,叫醒邻居,大声地说:“我丢失的那块钱找到了,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。”世人尚且如此,更何况是耶稣呢?对他来说,每个人都是他创造的,都是他的心肝宝贝,他因每一个失丧的人而伤心欲绝,也因找到他的一个儿女,把他带进神的国而欢喜快乐。
二、浪子的比喻
在讲了“失羊的比喻”和“失钱的比喻”之后,耶稣详细地讲述“浪子的比喻”。我们可以说这三个比喻是并列的关系,也就是说它们喻证的是同一个道理;也可以说前面两个比喻是对第三个比喻的铺垫,对第三个比喻起到衬托、解释、补充等作用,因此理解前两个比喻,对于理解第三个比喻至关重要。我们可以将“浪子的比喻”分成三个部分:浪子离家(11~16节);浪子醒悟(17~21节);和返家庆祝(22~30节)。下面我们详细讲解:
1) 小儿子:离家的浪子
1.1 浪子离家:犯罪(11~16节)
15:11 耶稣又说,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15:12 小儿子对父亲说,父亲,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。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。15:13 过了不多几日,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,都收拾起来,往远方去了。在那里任意放荡,浪费赀财。15: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,就穷苦起来。15: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,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。15: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。也没有人给他。
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,老人有两个儿子:大儿子和小儿子。我们可以想象,老人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,在几十年的奋斗下有了一定的家产:田地、房屋、牛羊等;老人既爱大儿子也爱小儿子。大儿子比较安分守己,听父母的话;他吃苦耐劳,在家里兢兢业业地和父亲一起工作;而小儿子呢?一定是个好吃懒做,终日游手好闲又比较叛逆的纨绔公子。当他在家里玩腻了之后,就想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。当然到外面旅游闯荡肯定需要钱了,于是他就向父亲提出了无理的要求:分家。按照犹太人的习俗,长子可得两分家业(参申廿一17),故小儿子应得的家业约为三分之一。父亲可能将家业预先划分好,但仍会保留其收入直至死时;通常不会在生前就实际的分配家业。在父亲活着,就提出分家的要求显然是非人道的,也是不合理的,更是藐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,分家之后,父亲赖以养生的产业也没有了。因此,当儿子提出“分家”的无理要求后,作父亲的肯定会伤心欲绝,会更加担心小儿子无人照顾后的放荡生活,因此作父亲的肯定会苦口婆心地劝说、阻止。当做的这一切都无效后,当父亲得知儿子的“去意已决”后,父亲只好忍痛割爱,将赖以养生的产业和视为心肝宝贝的儿子分开了。当小儿子得到这份巨额家产后,欣喜若狂,收拾了自己一切所有的,开始了自己的“环球旅游计划”,离开了父亲,离开了家乡,到远方去了。
离开家乡后,没有人约束了,没有人管教了,小儿子开始了放荡不羁的生活。他吃喝嫖赌,一掷千金,俨然是一个大家阔少。他终日寻求感官刺激,出没在酒馆和妓院之间,结交了一群猪朋狗友,过着委靡腐化的生活。终于有一天,他耗尽了所有的家产,酒馆茶肆不再欠帐给他了,猪朋狗友也离开他了。那里又发生饥荒,人人自危。他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,也不会做任何工作。无奈之下,投靠了一个富人,到田地里给富人放猪,甚至吃猪食。“猪”在神的眼中是骯脏不洁的(利十一7;彼后二22);一般说来,那时犹太人不养猪,因为既不能用来献祭,也不能作为食物(犹太人不吃猪肉),故那养猪的人家可能是外邦人。一个富家高贵的公子,由于自己的悖逆和放荡,最终投靠了外人,作着污秽肮脏被人鄙视的工作,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呀!
由此可见,世人堕落的轨迹,第一步是向神独立自主(参12节),第二步是远离神──“往远方去了”。人故意不认神远离神的结果,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,行那些不合理的事(罗一28)──“任意放荡,浪费赀财”。失去无限的神,结果人必然会“耗尽一切所有的”,而“穷苦起来”。以别的代替耶和华的,他的愁苦必加增(参诗十六4)。因此,人离弃神后成为罪人,罪人犯更多的罪。
2.2)浪子醒悟:悔改(17~21节)
15:17 他醒悟过来,就说,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,口粮有余,我倒在这里饿死吗? 15:18 我要起来,到我父亲那里去,向他说,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15:19 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,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。15: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。相离还远,他父亲看见,就动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颈项,连连与他亲嘴。15:21 儿子说,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,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。
在挥霍尽所有的家产后,儿子流落他乡,替人放猪,鹑衣百结,吃着猪食,过着非人的生活,他可真说是到了“山穷水尽疑无路”的地步了。这时他猛然醒悟:
“我父亲有多少雇工,口粮有余,我倒在这里饿死吗?”
“在父亲那里当雇工总比在这里当雇工好多吧!”
“至少父亲可以让我吃饱喝足,不会颐指气使,像奴隶一样随意使唤吧!”
“我不能再过这种非人的生活了!”
“我要回家!”
但是他转念又想:
“我以前背叛了父亲,令父亲伤心,现在回去,父亲会原谅我吗?”
“我花了所有父亲给我的钱,还有脸回去吗?”
“肯定父亲知道我在外面的所作所为,我坏了家族名声,还有脸回去吗?”
“我就这样一无所有地回去,哥哥会接受我吗?”
“我没脸回去!”
在他多次自责后,转念又想:
“我如果向父亲认错,他可能会原谅我的。”
“他父亲是最宠爱我的了,以前做了那么多错事他都原谅了我,这次他肯定也会原谅我的!”
“如果父亲原谅了我,哥哥没有理由不原谅我的!”
“我知道不配再当儿子了,不能再分家产了,我当雇工也好!”
“我见到父亲后,就跪下对他说‘父亲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从今以后我不配做你的儿子,你就收留我做一名雇工吧!’”
想到这里,浪子豁然开朗了,他的生活也终于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!于是,他穿着破烂的衣服,戴着破烂的帽子,背着空空的行囊,踏上了回家的路途。这时正值隆冬,北风呼啸,树木萧瑟,几只乌鸦在枝头凄凉地叫着,路上行人稀疏,浪子的心情更加凄凉了。
“一别几年,故乡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呀!”
“年迈的父亲身体本来就不好,不知道最近怎样?”
“父亲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?会不会还在田间干活?”
一阵凉风袭来,浪子将单衣裹得更紧了。同时将破帽子拉得更低了,因此有几个迎面而来的路人也没能认出他来。他感到几丝庆幸。过了一会儿,他猛然抬头,在凛冽的寒风中,一个老人站立成一樽雕像。“莫非是父亲在等我?”浪子的心震撼了!再走近一些,才看清真的是父亲!浪子热泪盈眶,把头低得更低了,他缓缓地走来。再走近些,当父亲也确定这个衣衫褴褛、骨瘦如柴的乞丐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,他热泪盈眶,激动异常。他蹒跚地冲上前来,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、魂萦梦牵的儿子!
“爸爸,我得罪了天,也得罪了你。”
“回来就好!回来就好!”
“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。”
“回来就好,傻孩子!”
“我就做你的雇工吧!”
“傻孩子,你永远是我的宝贝孩子!”。。。。。。父子抱头痛哭。
“孩子,你这些年,还好吗?”
“爸爸,我,我,我对不起你!”
“傻孩子,你可知道我天天都在这里等你?”
“对不起,爸爸!爸爸,对不起!”
“傻孩子,你的房间我都叫人天天打扫,你回来就好了!”
“对不起,爸爸!爸爸,对不起!爸爸,真的对不起!”
“傻孩子,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!”。。。。。。父子见面,百感交集。
在穷途末路时,浪子终于“醒悟”了。由此可见:(一)神常常借着环境遭遇来提醒人,向人说话;所以许多时候,艰难的环境乃是化装的祝福;(二)罪人都是先有里面的醒悟,然后才有外面行为的改变;(三)人的醒悟总是包括两方面:看见神的丰富,和自己的窘困。(四)一个真正醒悟过来的人,他所首先想到的不是他自己,乃是神。(五)人若尚未看见自己的光景乃是“穷途末路,死路一条”,就仍不容易下定决心信靠神。
当然,单单内心的“醒悟”是不够的,人还要彻底地“悔改”:(一)人若单单醒悟,而没有心思的转变(悔改),仍旧于事无补。(二)悔改必须到父神那里去,向祂悔罪;悔改不是向善悔改,不是改邪归正,乃是心思转向神。(三)任何犯罪的事,不单是得罪了人,乃是得罪了神自己;并且是因为得罪了神,才会至于得罪了人。(四)一个人若能真正认识自己败坏的光景,就差不多已经走上蒙恩得救的路口了。
在“悔改”中,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:(一)“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,”浪子若是光在心里醒悟,而没有悔改的行动,就仍得不到父亲的接纳;我们必须以外面的行动来配合里面的感动。(二)“相离还远,他父亲看见,”不是浪子去叩家门,乃是父亲早就开门在外等候巴望着浪子。不是罪人悔改归向神,乃是神等候接纳悔改的罪人。(三)不是罪人祷告感动神的心才蒙赦免,乃是罪人一有悔改的表示,神的心早就赦免了他。(四)罪人在悔改时原以为神是何等的威严可畏,但在悔改之后却发现神是何等的可亲可近!(五)浪子(罪人)回到父神那里,是犹如圣灵的感化(参8节);父神接纳回来的浪子,是基于基督在祂救赎里的寻找(参4节)。
2.3)返家庆祝:得救(22~24节)
15: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,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。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。把鞋穿在他脚上。15: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,我们可以吃喝快乐。15:24 因为我这个儿子,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。他们就快乐起来。
于是父亲领儿子回家,恢复小儿子一切的荣耀,穿上袍子,戴上戒指,穿上鞋子,杀牛宰羊,在家中大肆庆祝,因为儿子是失而复得的,父亲和众亲戚邻居分享自己的喜悦。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”,父亲只说“那”,仆人就知道所指的是甚么;“那”字指明一件特别的袍子,是在这特别的时候,为这特别的目的豫备的;“上好的袍子”是高贵的标记,代表作儿子的地位。“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,”“戒指”是权柄的标记,代表作儿子的权柄。“把鞋穿在他脚上,”奴隶只能赤足,“鞋”是自由的标记,代表作儿子的自由。袍子、戒指和鞋,每一样都是代表有地位和被接纳的记号(参创四十一42;亚三4)。
返家庆祝,也就是罪人信神蒙恩,有了永远的生命,在天国更要大肆庆祝一番。关于“得救”,注意以下几点:(一)得救是照着神的思想,不是照着你我的思想。
(二)我们本该被定罪,神却称义我们;我们本该受惩罚,神却恩待我们。(三)罪人何时一回头,他在神的眼中立刻就是儿子。(四)“那上好的袍子”,就是第一的袍子,顶替了回家浪子污秽的衣服(参赛六十四6)。(五)身上的袍子、手上的戒指和脚上鞋的装饰,使可怜的浪子与他丰富的父亲相配,而有资格进入父家,与父亲一同坐席。神的救恩犹如基督和圣灵装饰我们,叫我们享受祂家中的丰富。(六)救恩是表明神家的富足,不是表明我们的贫穷。一个属神家里的人,可以放心享用神家的丰富,不要怕被我们花光了。
一个人一旦信神,就是“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,”因为所有失丧的罪人,在神眼中都是死的;他们得救时,就都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了(参弗二1,5;约五24~25;西二13)。因此,每一个真实的信徒,在神的眼中乃是“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”。
2)大儿子:家中的浪子(25~32)
15:25 那时,大儿子正在田里。他回来离家不远,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。15: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,问是什么事。15:27 仆人说,你兄弟来了。你父亲,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,把肥牛犊宰了。15:28 大儿子却生气,不肯进去。他父亲就出来劝他。15:29 他对父亲说,我服事你这多年,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。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,叫我和朋友,一同快乐。15:30 但你这个儿子,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,他一来了,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。15:31 父亲对他说,儿阿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的。15: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。
大儿子干了一天活,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。离家不远,就听到唱歌跳舞的声音,觉得很纳闷。“我家最近没有喜事呀?”于是他就叫来仆人,问:“为什么我家这么多人在庆祝欢笑?他们在庆祝什么?”仆人小声回答说:“你弟弟回来了。你父亲因为他无灾无病回来而高兴,杀牛宰羊,广邀亲朋好友来庆祝。”仆人拉着大儿子请他进去一起庆祝。但是大儿子非常生气,不肯进去。父亲只好出来请他,说:“你弟弟回来了,我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,你快进来吧,大家都在等你!”大儿子辛酸地说:“我服侍你这么多年,从来没有违背你的命令,你并没有给我杀一只山羊羔,叫我和朋友一起快乐。但你的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,他一来,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!”父亲耐心地说:“儿啊!你常和我同在,我的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;只是你的这个弟弟是死而复活、失而复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。”
“大儿子”表征自义不知悔改的人,在此特指法利赛人和文士(参2节),靠着他们的行为(在田里所表征的)“自救”,追求律法的义(参罗九31~32);人的罪有两种:身体的罪和性情的罪:小儿子所犯的是身体的罪,而大儿子却犯了属性情的罪(性情的罪包括自私、嫉妒、骄傲、怒气、不和善、自义、恶毒、残忍)。因此,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,从未尝过基督作他们的满足和喜乐(参29节),而对那似乎不如他们敬虔的小弟兄和“不洁的人”,竟反倒得着丰满的享受,感到嫉妒,不屑与他们一同进入丰满的享受里(参28节)。当看到耶稣和这些人在一起时,他们当然会不屑、嘲讽、抗拒了。因此耶稣用“浪子的比喻”,正是喻证他为什么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;揭示了“罪人悔改蒙恩”的福音的真理;同时也指出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“自义”和“不义”。其实在神的眼中他们也是悖逆的“浪子”,同样需要悔改归神。
比喻的标题是“浪子的故事”,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谚语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:只要罪人悔改信神,就会“蒙恩得救”,就会过上丰盛的基督徒生活。因为“浪子回头了”,“丧子的父亲”丢而复得了儿子,在天国当然会“大摆筵席,大肆庆祝”。在文学作品中没有描写一个父亲爱子之情是如此深厚,满有恩慈,充满哀怜,神的爱可谓“长阔高深”,超出世人的猜度(诗103:11-13;弗3:18-19)。天上地下千万被拯救的罪人为着浪子这个比喻称颂赞美神,因为这个比喻展现了神恩惠与慈爱的光辉。但愿这个比喻所传讲的信息带给我们盼望,吸引更多的流浪者与失丧的人回到父家中与天父的心怀里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