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
(路10:25~37)
一、背景
当耶稣和众门徒在橄榄山到伯大尼的路上某处讲道时,一个律法师昂然而立,起来试探耶稣。律法师也就是文士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抄写《圣经》,解释民政及宗教律法,研究并教授律法。谁要想成为文士,就得多年跟随一位名师,并把名师对他教授的摩西律法和口头讲解背诵记在心上。谁记得最多、最正确,便是该名师的高足。通常这些门徒要在四十岁才领受按手礼,正式成为文士或经师,然后才有教授律法及招收自己的门徒。在新约时代,文士成了当时的经学家和解释《圣经》的权威,成立祖宗遗训的保留者,成了当时社会的特权阶级,深受犹太人的尊敬和拥护。由于他们扬言尊崇旧约圣经和祖宗遗训,甚至一个字也不放过,渐渐地他们专以咬文嚼字为能事,甚至钻牛角尖,凭私意强解《圣经》。主耶稣讲道时,常意律法和先知的真意,辩驳遗传的义理,纠正他们的错误,因此文士恨恶耶稣。在这里这个律法师必定是自认为熟悉律法诫命,想要考问主耶稣,藉此显明主耶稣的《圣经》知识不过尔尔,让他在群众面前出丑。
10:25 有一个律法师,起来试探耶稣说,夫子,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。 10:26 耶稣对他说,律法上写的是什么?你念的是怎样呢?10:27 他回答说,你要尽心,尽性,尽力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10:28 耶稣说,你回答的是。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。10: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,就对耶稣说,谁是我的邻舍呢?10:36 你想这三个人,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?10:37 他说,是怜悯他的。耶稣说,你去照样行吧。
耶稣正在讲道慷慨激昂地讲道,门徒和众人都在洗耳恭听。突然,一个衣衫华丽的人再也忍不助了,昂然而立,振振有词地说:“夫子,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?”他的言外之意是:“我熟读经书也没有开口讲道,你这个乡村野夫,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道?”“你讲了半天废话,究竟明白信仰中最重要的课题‘永生’吗?”“我就考考你吧,准叫你哑口无言!”当然,为了表明我的涵养和素质,我就随从众人,叫你“老师”吧!“老师,究竟我怎样作才能得到永生?”这个不怀好意的《圣经》专家终于开口诘难了。
耶稣抬起头来,看到原来提问的是个骨子里敌视他的文士。他轻轻微笑:这些寻章琢句的老雕虫不可能是来慕道的,分明是来踢场子的;凭你们这点三角猫功夫也敢来此撒野?你最擅长的是《圣经》旧约知识,那我就你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那我们就来比试比试!耶稣和颜悦色地说:“律法上写的是什么?你念的是怎样的?”律法师对答如流:“你要尽心,尽性,尽力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”耶稣平静地说:“你回答的是。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。”
律法师听了,气得涨红了脸。“你怎么能怀疑我没有行道呢?”“我自幼奉献给神,专门研究《圣经》,处理各种教义和教义的实行等问题,不可能没有尽心,尽性,尽力,尽意爱神!”“像我这一类从事教导别人工作的人,其实‘说’就是‘做’了!”“至于爱邻舍,我们犹太人的邻舍就是犹太人,我对于同胞来说,可以达到像爱自己的地步了。”“难道你的‘邻舍’概念和我的不同?”于是,那为律法师为了证明自己有理,就问耶稣说:“谁是我的邻居呢?”……听了耶稣的故事,律法师终于俯首认输,勉强地说:“是怜悯他的!”然后拂袖而去。
二、内容
2.1 孤苦无援者
10:30 耶稣回答说,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强盗手中,他们剥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个半死,就丢下他走了。
“有一个人”,中间的“人”可能是祭司或利未人,也可能是行路的商人。从下文“一个祭司”和“一个利未人”跟着路过,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很可能是祭司或利未人,至少也是犹太人,因为这都是在犹太境内。“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”,耶路撒冷的地势较耶利哥为高,故说“下耶利哥”。二城之间路径迂回,沿途尽是多岩石的旷野地带,常有盗贼出没,埋伏袭击手无寸铁的客旅。这个人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很不幸,他落在凶神恶煞的强盗手中。这些亡命之徒谋财害命,甚至剥去他的衣服,把他打个半死,扬长而去。这个旅客丧失了所有的财物,被打得遍体鳞伤,痛得昏厥过去,被剥光了衣服,丧失了做人的尊严,就这样赤裸裸地奄奄一息地躺在路中央。
这个孤苦无援的路人象征着需要服事的人。他们或有物质的缺乏,或有感情的欠缺,或无家可归,或深陷罪中不能自拔。他们是嗷嗷待哺的一群人,也可能是不遗忘的弱势群体,需要我们的服事。作为追随主的人,我们不能视而不见,更不能熟视无睹。
2.2 绕道而行者
10:31 偶然有一个祭司,从这条路下来。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。
祭司是为侍奉神向神献祭而设的特殊职位,代表人来到上帝面前求恩赦的中保,也把上帝的祝福带给人。祭司的职责有传达上帝的旨意,教诲民众,献祭。但到新约时代,祭司已经遗忘了传达上帝的旨意和教诲民众,只是献祭,甚至插手政治,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。这时,一个祭司也从这条路走过来,“就从那边过去了”,可能为了赶路、赶工,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安危,也可能为了避免触着死尸,致沾染污秽(参利21:1),这个祭司无动于衷地绕道走过去了。这里的祭司象征有宗教优越感的牧师或全时间服事上帝的人。他们以各种借口甚至以“事奉神很忙”为借口搪塞责任,看到有需要的人堵住怜悯的心,不伸出援手,是一群地地道道、道貌岸然的伪君子。
2.3 袖手旁观者
10:32 又有一个利未人,来到这地方,看见他,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。
利未人是犹太人中神特别拣选出来事奉神的特别支派,他们在圣殿中协助祭司从事不同的事奉(参民3:5~13;8:23~26;代上23:4),祭司也出自利未人,利未人没有产业,其他十一支派缴纳十一奉献供给他们。故这里的“利未人”应是指利未支派中祭司以外的人,这个利未人看到有人受伤躺在路中央,他可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可能刚刚在圣殿里忙碌了一天,已经没有力量再做其他了,也可能觉得是个外邦人,没有帮忙的义务,总之,他也是袖手旁观地麻木不仁地匆匆而过。“利未人”象征忙碌圣工却没有“行道”的平信徒领袖或在教会有特殊使命的人。这些人整天“为了教会的事”东奔西跑,走南闯北,却忽略了身边需要服事的人。
2.4 救死扶伤者
10:33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,行路来到那里。看见他就动了慈心,10: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,包裹好了,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带到店里去照应他。10: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,交给店主说,你且照应他。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。
撒玛利亚原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,北国被亚述打败后,很多以色列人被掳到亚述去,外邦人则来到他们的地方居住(参王下17:24),留下来的以色列人与外邦人通婚,成了一个混血的民族,在南国犹太人眼中,他们是不洁净、背叛民族、国家和百姓。犹太人憎恨这个混血的民族,称他们为“撒玛利亚人”。因此在犹太人眼中,无论在血统上或信仰,上撒玛利亚人都是不纯正的。这时,有一个经商的撒玛利亚人,在夜里匆匆赶路。突然他看到了这个奄奄一息的路人躺在路中央,鲜血流了一地,他鼻子一酸,动了怜悯的心,救起了这个素昧平生无援无助的路人。撒玛利亚人象征被人遗忘、被人藐视、不被认同的一群人。但是,讽刺的是,撒玛利亚人却是路人(很可能是犹太人)的“邻居”。
撒玛利亚人下马,上前用油和酒小心翼翼地倒在他的伤处,细心地包裹好了伤口,并搀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自己牵着驴把带到店里去照顾他。我们要想事奉神,就得事奉人,事奉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,就是要“行”;也就是要有一些具体的表现。我们从撒玛利亚人所作的,可以学会如何服事:
(一)服事的目的是要将人带到神国里:撒玛利亚人将路人“带到店里去照应他”“带”等于是服事人;服事人不只关心他的身体,也关心他的德行;服事人是要流汗,要流泪,像一个妈妈带自己的婴孩一样。不是只有灵性的照顾,也要想到身体的需要。“店里”代表教会。把人带到教会,能得到照应,就能避免魔鬼的吞吃,能受栽培,长大成熟。我们也要带人到教会,将我们的邻居带到神前。服事的根本目的是见证神,带更多的人归主。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服事而服事,结果必然灰心丧气。因为世界已经败坏,我们基督徒无力回天。只有带领更多的人信主才是“正本清源”的做法。
(二)服事的对象是我们的邻居:这个律法师问:“谁是我的邻居?”同样我们也会问:“谁是我们的邻居?”而文中的撒玛利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。第一:我们的邻居是和我们毗邻同住的人。俗话说:“远亲不如近邻,近邻不如对门。”我们有义务有能力事奉我们毗邻同住的邻居。第二、我们的邻居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。这个撒玛利亚人邂逅的路人成了他的邻居。同样,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人包括我们的同事、同学、亲戚等就是我们的邻居。第三、我们的邻居是我们心里有负担的人。为什么撒玛利亚人是这个路人的邻居?因为只有这个撒玛利亚人经过时“动了慈心”,其他人都是铁石心肠,因此唯有撒玛利亚人照顾了这个素昧平生的人,成了他的邻居。同样,神将一些特殊的负担放在我们心里,有些人对孤儿、老人有负担,有些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有负担,有些人对国家的贪污制度有负担,这些人或事就是我们的邻居,我们要爱他们,为他们祷告,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(三)服事的顺序是先服事神再服事人:你要尽心,尽性,尽力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可见我们要先服事神,服事人也是为了服事神。律法师忘记了服事人,祭司和利未人都以服事神为借口,拒绝了人。而我们要服事神也要服事人。
(四)服事要靠圣灵加力:油与酒表示甚么呢?两者应是象征圣灵和神生命的功用,有如油一般的给人滋润,又如酒一般的消毒洁净。我们服事人,不是在表现我们的天然特长,乃是将里面的圣灵和神生命供应给人。只有圣灵和生命的能力,才能给人滋润,才能给人洁净。就如一个人落在苦难之中,心里枯燥愁烦,油能使他滋润;一个人落在罪恶之中,酒能消毒,使他心得光照而知罪、认罪、悔改;最后因此得到赦免,得到拯救。
(五)服事要放下架子:撒玛利亚人“上前”,然后从牲口上“下来”,再托他骑上牲口,最后那人才获救。由此可知,服事人就是要先“上前”──我们服事人,不是叫他们来就近我们,是我们去就近他们。“上前”之后,随即“下来”。主耶稣是先从宝座上下来,我们才得拯救。今天我们服事人,要先从宝座上下来,不是在上面发号施令、审判人,而是要主动“上前”服事,放下架子甘心情愿地服事人。
(六)服事要默默无声:撒玛利亚人将油和酒倒在伤者的伤处之后,又“包裹”好了。“包裹”的意思是让受伤之后,不显露在外;因为伤处是很脆弱的,禁不起摸,更禁不起碰,所以要盖起来。人也是一样,如同伤患之处,禁不起批评,禁不起打击;这对一个服事人的人,是应有的常识。
(七)服事要随时随地准备“拉人一把”:“扶”就是给他力量,拉他一把。很多人跌倒时,未尝不希望能爬起来,但他有心无力,这时,如果有人给他一点力量,扶他一把,他就能爬起来。这是将自己所需用的,供给他使用的意思。有时除了花时间祷告,花时间探访,需要出钱出力时也要甘之如饴,不求回报。
(八)事奉要持之以恒:“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”,“第二天”的意思表示服事的工作要持续,要有恒心;不只今天做,第二天也做。不是说帮了这几天就算了,“此外所费用的,我回来必还你”,直帮到邻居痊愈为止。保罗曾说“爱是长、阔、高、深”(参弗3:18);换句话说,爱是没有边界,永无止境的。
三、总结
使徒保罗说:“殷勤不可懒惰,要心里火热,常常服事主”(参罗12:11)。本文重点通过“好撒玛利亚人”的比喻,阐述怎样“服事主”。作为基督徒,为了“爱神爱人”,我们心甘情愿服事人。在服事中,也要注意服事的动机、态度、目的、方法等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